银行围剿信用卡“黑灰产” 平安银行两个月刑事立案4起

2025-09-10 11582阅读


  近年来,信用卡“反催收”“代理维权”“征信修复”等“黑灰产”活动猖獗,形成了一条集虚假宣传、伪造证据、恶意投诉、敲诈勒索于一体的非法产业链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,侵害消费者权益。银行业正在通过科技赋能、警银协作、行业联动等方式,持续加大打击力度。

  2025年以来,公安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,进一步明确严厉打击非法代理投诉、反催收等行为的政策导向。

  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,发挥数字能力优势,构建各种“黑灰产识别模型”“投诉客群识别模型”等大数据风控模型,协同警方破获多起典型案例,推动打击金融“黑灰产”工作走向深入。

  监管重拳出击

  所谓金融“黑灰产”,是指围绕信用卡、贷款等金融业务开展的非法代理投诉、虚假征信修复、反催收中介等违法违规活动。

  这些组织或中介通常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“代理维权”“减免债务”“修复征信”等虚假广告,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处理与银行之间的纠纷,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,甚至骗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行二次诈骗。这些非法组织或中介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,逐渐形成一条隐蔽性较强的金融“黑灰产”链条。

  行业调研数据显示,近年来针对信用卡业务的恶意投诉中,近70%疑似为“黑灰产”机构策划推动。“黑灰产”团伙不仅伪造律师函、困难证明、医疗证明等材料,还培训客户“话术”,教唆客户通过信访、投诉等多种渠道向银行及监管机构施压,试图达到减免利息、删除逾期记录等非法目的。

  壹通数字技术公司首席公关官罗富国表示,当前“黑灰产”已呈现组织公司化、作业线上化、手法专业化的“三化”趋势,使得银行不良“虚胖”,部分机构的催收率被拉低3到5个百分点,核销成本翻倍。

 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进一步指出,对银行业务而言,“黑灰产”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,贷后管理难度剧增。例如伪造材料办理协商还款,干扰正常催收流程,使逾期债务难以及时处理。此外,“黑灰产”还严重损害银行声誉,其恶意投诉、歪曲事实等行为,让公众对银行产生负面认知,长远来看影响银行正常业务开展。

  为遏制“黑灰产”的金融“毒瘤”,多方重拳出击。2025年3月,公安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专项打击行动,明确将打击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作为重点整治方向,强调要集中破获一批重大案件,依法严惩犯罪分子。

  与此同时,年初至今,广东、陕西、湖南、新疆等多地金融监管局也相继发布风险提示,提醒消费者警惕“债务清零”“代理维权”等骗局,通过正规渠道解决金融纠纷,并在辖区内全力开展金融领域“黑灰产”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。

  协同作战成效显著

  监管态势持续升级为银行业打击“黑灰产”提供了有力支持,银行业积极响应,加强与警方、行业协会的协作,推动案件查办进入快车道。

  多家银行升级了智能风控系统,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“黑灰产”特征行为。例如,建设银行推出了“黑产识别模型”,对疑似代理投诉的客户进行精准画像;招商银行则通过声纹识别、关系图谱等技术手段,排查“黑灰产”团伙。广发银行通过建立投诉客群识别模型,主动识别高风险客群并纳入集中管控,配套差异化策略,实现潜在投诉的提前化解,进而“掐灭”“黑灰产”团伙的介入机会。

  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了解到,平安银行信用卡近期高效协同多地警方,实现了两个月内4起刑事案件立案的重要突破。7—8月,平安银行信用卡连续推动上海、北京、重庆、烟台等地4起刑事案件成功立案,展现出持续深化的打击力度与高效率协同。

  据了解,平安银行信用卡自2022年9月成立打击黑产专项小组,已累计推动刑事立案20起、行政处罚28起、训诫劝导617例,总计处置各类案件665起,覆盖全国60多个城市。

  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表示,这一成果得益于其行业首创的“1+N”黑产打击体系。该体系以深圳总部为指挥中心,联动全国分中心协同作战,结合大数据、声纹比对等科技手段所构建的“猎黑鹰眼”智能风控系统,实现对金融“黑灰产”的精准识别、实时监测与高效打击。

  在近期多起案件中,平安银行信用卡的协同作战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。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介绍,在上海,通过配合警方数据关联,协助警方抓获5名嫌疑人;在北京与重庆,分中心主动联系政府机构,核实并揭穿多份伪造的国家机关证明,直接促成刑事立案;在烟台,面对复杂情况坚持举证,最终嫌疑人被警方控制。

  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表示,2023年6月,协助厦门警方破获全国首例信用卡代理维权敲诈勒索案,被告人获刑一年三个月;2024年7月,在银川协助侦破全国首例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性的反催收案件,一举取缔3家黑产公司。

  整体来看,科技赋能成为近来各家银行打击“黑灰产”的“杀手锏”。付一夫认为,未来银行在打击“黑灰产”方面,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。“例如,进一步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风险模型,更精准识别‘黑灰产’交易和欺诈行为;运用声纹、知识图谱等技术,搭建更完善的‘反催收客群’识别模型和‘反催收集团库’;深化警银协作,积极挖掘违法犯罪线索并及时移交,配合公安机关打击行动,形成强大威慑力;加强行业联动,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信息,共同拦截黑产链路等。” 付一夫强调。

  罗富国也强调,在打击“黑灰产”布局方面,银行正在三线并进:科技端,上线“声纹+自然语言”双模型,30秒内识别代理投诉话术;数据端,强化共建“黑灰产”名单库,实现跨机构实时共享;司法端,推动设立金融“黑灰产”专属检察官办公室,广州、成都已落地,批量刑事立案。

 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监管政策的持续发力,仍是下一步金融机构有效治理“黑灰产”的关键。在罗富国看来,当前政策仍存在三方面缺口:一是明确“代理维权”非法经营罪构成要件,解决入刑难;二是把伪造病历、PPT教案纳入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”证据链,降低举证门槛;三是开放监管沙箱,允许银行对疑似灰产账户采取“延迟止付”而不被问责,为攻防赢得24小时黄金窗口。

  此外,除了打击行动,金融教育宣传的重要性也在凸显。平安银行信用卡方面表示,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展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的号召,将持续开展系列金融教育宣传活动,进一步提升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经营报)